● 資助家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達4500萬元,個人出資數千萬,為農民修筑飛達大道,鋪自來水管道,添置農用機械,甚至代交農業稅等全部國家稅費;投資1208余萬元建立飛達公交車站、市民廣場、人才公寓、休閑中心、慈善醫院等。
● 92年,健全村級養老體制,將周邊6個自然村合并為飛達村,為全村300多位老人無償每月發放養老金。隨后又全部買了養老保險。投資辦起了老年活動室,使老年人“老有所養”。
● 投入400多萬元進行農村環境治理。
● 為幫助村民致富,先后引導40多位有能力和經營頭腦的人自主創業,給予創業資金、技術、銷售等方面的支持。目前,他們擁有自己的實體,銷售超過1000萬元的有5家,最多超過3個億。在這支隊伍的帶領下,全村90%以上的勞動力都在本村工作,全村幾百畝耕地已由過去的幾百人經營減少到42人經營,從種到收都實現了機械化。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由1991年的700元上升到11894元,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5000萬元,全面實現了小康生活水平,跨進了省市文明富裕村的行列。2001年,高士橋村合并了附近的三星村、童星村、童永村等成立了“飛達中心村”,這是全國第一個完全由民間資本統一規劃和建設的現代化村鎮。
● 利用產業集群效應,提出“集團出錢、經營者個人出力、農村集體出人”的混合經濟模式,帶動周邊11個自然村的工業發展,建立了工具產業集群和一條龍服務體制;
● 為保護村里環境,公司投資400多萬元進行環境治理,不斷加大治理投入,擴大治理面積。目前針對二氧化硫廢氣污染,正委托市環保部門進行招標。將在10月份組織實施。
● 心系國防事業,累計為國防教育事業投資250多萬元。1995年,以庭河“人民英雄紀念碑”為基地,成立了鎮江市首家以企業名字命名的國防教育機構――“飛達國防教育協會”。牽頭組織“農民企業家慰問團”到駐地部隊走訪慰問,向部隊捐款捐物,并常年與部隊簽訂“共管共育協議書”。定點扶持鎮江市老紅軍、烈屬和老復員軍人,配合鎮江市委宣傳部、軍分區政治部、鎮江雙擁辦進行宣傳贊助10萬元。公司制定優惠政策安排退伍軍人及其家屬工作,對本村優秀青年入伍給予500-1000元不等的獎勵,并與其簽訂“退伍安置協議書”……1998年,為軍區國防光纜工程捐款10萬,承擔了所有部隊生活費用。
● 建立鎮江市首家國防教育機構――“飛達國防教育協會”,組織“農民企業家慰問團”赴軍區慰問,累計為國防事業捐款250多萬元。
● 2003年在抗擊“非典”的斗爭中捐款60萬元。
● 2004年向丹陽市扶貧基金會捐款60萬元。
● 2004年個人出資300萬元興建首家外來務工子女學校--鎮江市飛達光彩學校。
● 創立“國平愛心基金”,每月不定期發放救助款,資助有困難貧困家庭和本企業職工。每年無償捐助公司困難職工達150萬。累計捐款一百多萬元。
● 創立鎮江市“特困黨員基金”,每年拿出董事長個人薪酬中的20萬元資金用于資助特困黨員。該筆資金將通過該公司所屬的鎮江市委組織部進行發放。
● 2004年,籌資350萬元,興建了江蘇省首家民工子女學校――飛達光彩小學,這所小學是江蘇省第一家由企業投資、專供外來職工子女就學的學校,占地25畝、設6個年級12個班、兩個幼兒班,在這所學校就讀的學生不需要交納任何學費和書費。
● 資助50萬元用于工商部門保護地方知識產權和維權工作。
● 2006年新投資2100萬元用于建設市民廣場、公交車站、景觀河、慈善醫院、便民超市等,部分項目正在進行中。
● 資助50萬元用于工商部門保護地方知識產權和維權工作。
● 2007年資助20萬在陜甘寧邊區建立一所醫療衛生所。
● 2008年抗震救災捐款200余萬元,并在綿陽鹽亭縣高燈鎮捐建一所飛達抗震希望小學。2010年3月,一幢750平方米,教學樓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。新教學樓的落成,為高燈小學1-3年級360余名師生的學習、工作提供了更為安全、舒適的環境。
● 2008年,與丹陽市慈善會正式簽訂慈善冠名協議書,冠名1000萬元、設立“飛達慈善救助基金”。
● 2009年,出資600萬元在飛達工業區建成丹陽市濱江消防中隊。丹陽市濱江消防中隊主要擔負丹陽東北片鄉鎮的滅火救援任務,將為飛達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保障。